查看原文
其他

十大冷暴力,排第二的,老师家长都在用

韩乐 童行书院 2022-11-15

点击名片,关注我们


本文看点

教育始于孩子让我们为难的那一刻。

——鲁道夫·史坦纳


封面及内文配图:电影《青春变形记》



 周二

视野 🌏

全文共3549字,阅读时间9分钟


🌿🎨🌏


爱尔兰儿童健康署曾发表一篇世界范围内流传较广、影响较大的文章,其中列举了儿童养育的十大“冷暴力”模式,排第二的是“有条件养育”,排第一的是“对孩子的不断指责、挖苦、敌意或责怪”。


我们很容易理解排第一的“挖苦、指责”给孩子造成的伤害。排第二的“有条件养育”怎么就成了冷暴力了,而且还排第二。


毕竟“有条件养育”就是我们常用的手段,做好了给奖励,做不好了就惩罚。只有孩子达到了我们的要求,我们才会爱他们。我们经常与孩子做着交易。


就算是能明白“有条件养育”对孩子不好,还是很接受它会是冷暴力第二。在孩子上了一个月多月的网课后,也许我用的奖励和惩罚办法不够高明,所以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。让我很难接受的是,它伤感情。



网课面前,我有了两副面孔


上网课我和娃都经历的太多。没网课时,看着那小子真是怎么爱都爱不过来;可是一旦上了网课,看这小子怎么都不对劲。


上网课的时候,这娃走神也就罢了,还会把摄像头一关,趴在地上看哈利·波特。


不得不坐回座位时,又会故意回答错误。等老师问他,他会躲到一旁,捂住耳朵,假装没听到。


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,是快下课的时候,他会等着老师布置作业和下课。在认为老师课讲完的时候,他还会开麦问老师:“老师,可以下线了吗?”“老师你拖堂了。”


他觉得写作业很痛苦,于是认为别人写作业也很痛苦,他问我,“学习好的人,是不是童年都受到了压迫。”


现在写出来,我有些释然了。可是一旦再看到孩子上网课的状态,还是会有些忍不住。


为了让娃好好上网课,“有条件养育”用了,冷暴力排第一的“指责、挖苦”也用了。


这些手段让亲子关系达到了最低谷。在网课的日子里,这娃很容易出现的状况就是一边冲我吼一边委屈流泪。真庆幸他还会冲我吼。



也不只是我,网课将不少家长的耐心耗尽。假如孩子开了麦,家长还以为关着,我们就能听到(多数是男孩的)家长在用很不愉快的语气对孩子说话。


小姨说,怎么现在家长对孩子说话都是这种口气呢?


前段时间,复学有望了,老师问同学,你们下个星期就要开学了,你们想不想到学校呀。娃大喊,不想。


我问他,如果不去学校,咱们两个在家里还是会吵架,怎么办呀。孩子想了一下说,那我也不想去学校。


我给孩子洗了书包,剪了头发,还顺便反思了一下自己,想到自己在网课期间的种种气急败坏真是懊悔,如果下次再上网课,我定要温柔相待。


没想到我的考验来得那么快。周五刚宣布可以返校,结果周末还没过完,北京又有病例了,得,他如愿不用去学校了,又要在家上网课了。哎,接下来,还有一段很长的暑假。



有没有不伤感情的养育办法?


孩子目前还处于依赖父母的阶段,用有条件养育(比如奖励、惩罚)的手段,可能会让孩子按照父母的去做。但是,如果我们只会用手里的权力控制孩子,就会造成一个结果,那就是我们不知道怎么去影响孩子,也不会了解孩子。


当孩子越长越大的时候,家长手中的权力只会越来越小。假如想让孩子做事,还是用奖励和惩罚这些有手段,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注定好不到哪里去。我已经能感觉到即将到来的狂风暴雨。再这样下去,我和孩子之间只会彼此厌恶。


假如家长感到惩罚、奖励设置繁复,收效甚微,还伤感情,那还有什么别的招吗?


还真有,就叫做无条件养育。“无条件养育”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。无条件养育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,以人为本,以看到孩子为本。



“无条件养育”容易理解、很难做到完美,但又值得一试,对于经常懊悔自己对孩子凶了的妈妈尤其适合,因为这种方式极为贴合母性,不用把孩子当成对立者,因为这种方法不用奖励顺从,惩罚反抗。


《无条件养育》里给出了一些操作性的方法和一些避免要做的事情,即使只是趋近无条件养育,也会让自己心里舒展不少,让心里的爱自然流淌



到底怎样才是无条件的爱呢?我们可以试着问问自己:


我们对孩子的爱是出于“他们做了什么”还是因为“他们是谁”。


如果是因为孩子做了我们愿意让他们做的事情,达到了我们的要求之后,孩子才能得到我们的爱。这就是有条件的爱。


无条件的爱则是与孩子做了什么毫无关联,无论他们是乖巧还是调皮,都毫无保留地爱他们。


无条件养育不是放纵孩子为所欲为的同义词。只是换一种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、与孩子共同反思。


很多人认为自己是在无条件地爱着孩子,我们怎么可能不爱孩子,我们甚至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,打是亲,骂也是爱。但重要的不是我们觉得,而是孩子觉得。


就像“在教室里,重要的并不在于老师教授了什么,而在于学生学到了什么;家庭也是如此,重要的是孩子接收到了什么信息,而非我们认为我们在传递什么信息。”《无条件养育》


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,当咱们对孩子有了要求之后,冲突才会出现。但又不能为了不起冲突而不提要求。怎样要求才能让冲突少一些呢?


提出的要求

要符合孩子的年龄


当孩子不想做我们要求的事情时,很多时候,大人的第一反应不是去反省自己提出的这个要求是不是不合理,而是在想着法儿地让孩子适应自己的要求。


我想让娃和我一起跑步,用奖励的方式娃跑了好些次,他成就感满满还行。可是他更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,疯得满头大汗。这样锻炼的目的也达到了,而且也更开心,所以我也就不强求他一定要和我跑步了。


网课孩子坐不住,小动作不断,还总是走神,怎么办呢?家长坐在旁边看着就能管得住吗?我试过了,只会更糟。


毕竟孩子到了7、8岁的第二逆反期,要自由,只能给他自由。于是我和他两个房间,他上他的网课,我做我的事。开着门,时不时地我会出去看一眼。



提出的要求

要符合最终养育目标


画要站得远一点才能看清,站近了看就会觉得非常乱。养孩子也是这样。即使是往后退一小步,也会心情舒畅不少。


还是拿网课来说事。孩子在那里上着网课或者做着作业,非得盯着他的一举一动,那可真能要了亲命。


可以往后退一步,对孩子的要求是作业能做对了就行,即使做不对,改错之后把知识掌握了不就行了。何必孩子一上网课、一写作业就箭拔弩张呢?


还有,我们的最终养育目标是什么呢?有没有最终养育目标呢?


“当我们记住自己更宏大的养育目标时,而不是强迫孩子某一时刻的服从时,我们就会倾向于使用更好的养育技巧,并能获得更好的结果。”


提出要求后

少说、多问


“少说,多问”里的问,不是反问,“你怎么还不去做……”


当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时候,如果总想说点什么,该怎么说呢?《无条件养育》里总结了下面的表格,不要评价,要更详尽地恰当描述,比“描述”更好的是“提问”。



有一次,写作业时,我把孩子惹怒了,他说是因为我说了一句话。我问他是哪句话,他说是因为我提醒他尽量把作业全写对了。他说我是在说丧气话。我问他我应该怎么说。他说什么都不说就行了。


娃已经觉得我唠叨了,看来我是朝着自己不想成为的方向迈了一步,赶紧返回来吧。


又有一次儿子写作业,他一如既住地扭过头,看着窗外走神,我忍着没去催。过了一会,他告诉我说,我突然发现这么长时间,我一个字都没写。


其实给孩子时间,他是会自我反省的。有一次,他觉得老师布置的作业多了,然后就在课后对着老师喊:“我明天不想放假,我明天还要上学。因为老师你布置的作业太多了。”一边说还一边往桌子底下钻。老师看着娃的样子一边笑一边说:“那你今天把作业做完,之后就可以玩三天了。”


这娃把老师的话听进去了,用了不到十分钟,就把之后三天的数学作业给做完了。之后那三天非常轻松。他说:“原来作业也没那么多呀。”再后来,让他做任务的时候,他还会自言自语:“把任务想得少点就会少点,想得多点就会多点。”

想成怎样就会怎样


其实和娃说的一样,把事情想成怎样就会怎样。当我们用“孩子就是孩子”的眼光看孩子时,孩子之前不能为我们所接受的行为就会被我们理解、接纳。


网课真的是很折磨,不管是对老师还是学生、家长。孩子的调皮让人头痛,但回想起来,也还是孩子的调皮样。




12

韩乐

儿童故事创作者

生活教育实践者


互动话题

你平时会和伴侣发生争吵吗?你又是如何降低争吵对亲子关系和婚姻关系造成的伤害呢?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想法!


如何搜索文章

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,点击右上角🔎处,输入关键词,可搜索过往文章。


拓展阅读




✏ 投稿 |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,来稿请投邮箱:tianxiaotu@tongxingschool.com


📖 转载 | 后台回复“转载”,获取授权方式


童行书院

系统性通识教育

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


点击“在看”,与好友共享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